|
||||||
|
||||||
8月,甘孜州理塘縣的高原依然草長鷹飛,雖人跡罕至,氧氣稀薄,但處處綠意盎然。天空之城果然名不虛傳,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純凈美。 純凈的高原,孕育純凈的綠能。如果登上當地海拔4800米的索絨神山,就能清晰看見對面連綿起伏的山脊之上,一片片藍色的光伏海洋映襯著藍天白云,如一幅美麗畫卷在眼前舒展開,一眼望不到頭。每座山脊上,身著黃藍色工裝的工人和黑色的牦牛已變成點綴其中、緩緩移動的芝麻粒兒,為這幅畫卷增添不少生機與靈動。這就是雅礱江索絨光伏項目建設現場。 從山腳下出發去項目營地的路上,一排矗立在半山腰的巨大紅底白字標語“流域統籌 和諧發展”格外醒目,提醒著路過的人,這里將以流域開發的方式誕生全球規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來自中國電建的水電十局、成都院、北京院3家單位非常榮幸地負責索絨光伏相應標段的建設。 僅15分鐘的上山路程就到了營地,接待人是項目調試負責人席偉。他是一位皮膚黝黑、身材壯實的老大哥,同時也是一名攝影達人。大家清點好人數,正要一腳油門出發,聽說通訊員要上山采風,他愣了一下,又下車回辦公室拿上相機。 “我們幾個端相機的擠一輛車吧!我們索絨項目最高處的夜空很震撼,晚上可以看見銀河!”。他主動當起了導游,熱情地給大家介紹項目情況,喜愛攝影的他,擁有高于普通人的審美。“就這片光伏陣列,你站在那個位置,早上太陽從那邊出來了,你再拍,可以得到很震撼的照片”,他指著一個方陣說。說起拍照,他對每一個方陣都如數家珍,畢竟標段內102個方陣的箱式變壓器都歸他管。每次箱變安裝調試,他都在現場。 索絨光伏是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重點項目。繼柯拉光伏之后,為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再添百萬千瓦級綠能。水電十局按照內部履約示范項目的標準打造精品工程,嚴格執行高原生態敏感區環水保工作要求。良好的項目履約形象管理,不僅方便出片,更樹立了品牌形象。 項目需要完成25萬個鉆孔、2.5萬組支架安裝、2.5萬組光伏組件、28座鐵塔、57公里電纜鋪設、102個方陣的接地環網、箱變基礎、橋架安裝及電纜敷設等施工任務。當前冬期臨近,機械設備即將面臨降效嚴重的問題。項目部倒排工期精確到天,責任落實到人,通過“黨建+X”融合機制,以“強黨建 抓市場 抓現場 防風險 用好人 分配好”的工作思路,將精細化管理貫穿到質量、安全、進度等管理關鍵環節。立標桿、樹榜樣、抓典型,全力將索絨光伏項目打造成行業標桿。 打造索絨光伏項目履約示范方陣,是精品意識的直觀體現。通過示范方陣的打造,總結出測量定位、鉆孔成樁、地錨安裝、混凝土澆筑及后期養護等全工序要點,構建起了一套覆蓋光伏方陣建設全生命周期的標準化管理體系,為后續大規模高質量履約奠定基礎。人在示范方陣內行走,抬頭望去,映入眼簾的是橫平豎直的線條。每根支架、每塊光伏板的垂直度、間距、傾角都整齊劃一,給人嚴絲合縫之感的工業美感。 “我們了建立“測控先行、引孔定型、線性精調、交底賦能”樁基精度控制體系,從打基礎開始全流程保證位置、高度、傾角等數據精度”。項目總工程師介紹道。除此之外,項目還通過“三交底”制度(理論+示范+實操)和可視化交底工具,對一線作業人員技術賦能。特別是屬地化作業人員,主要由彝族和藏族組成,語言不通,溝通管理極為不便。項目就制作專門視頻、圖片、海報,手把手教,讓施工規范可視化。最終,陣列線性精度遠超規范標準。 “我們還實行了設備物資協同管理,確保施工環環相扣,現場忙而不亂”,項目經理對記者說。在多次磨合后,建立起項目部、設計單位、分包商及材料生產廠家建立信息共享與決策機制,將分包商全面納入物資管理體系,實現“精準出貨”“精準出庫”。材料運抵現場,即時驗收即時投用。材料拆封后,實行標準化散料。管理人員還下沉一線指導,材料發放、規范使用、現場保管等,提升發放效率,降低材料損耗,提升分包單位管理能力與責任意識。 安全管理也是常抓不懈。項目以“雷霆行動”為契機,構建起“科技興安”管理體系。融合遠程監控、環境監測、健康監護與智能培訓技術手段,打造人防、技防、物防、健康預控一體化的智能安全管控體系,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控”轉型。施工現場架設起5G布控球,畫面接入手機APP,讓安全巡查克服了距離困難。建設起VR安全體驗館和安全培訓中心,強化對作業隊伍的安全教育。配備了供氧設施和高原急救設備,并開展救援演練,切實保障作業人的安全。 索絨神山海拔高、氣溫低,土壤薄弱,植被脆弱,地表生態直接關系到牦牛種群繁衍生息。建設團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構建起標準化環水保管控體系。通過草皮移植、灑水降塵等土表整治措施,全面提升全過程環保合規性與生態恢復質量。4米多高的光伏支架之下,綠草茵茵,野花朵朵,牧民家的牦牛成群結隊,悠閑地穿梭其中,啃著野草,發出滿足的吭哧聲。牦牛吃飽喝足后,夕陽西下,牧民在一片霞光中騎著摩托車,驅趕牦牛回家,呈現出一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畫卷。 在履約示范項目的目標指引下,項目主動開展質量進度競賽與工藝優化,積極參加業主履約質量綜合考評,多次蟬聯“流動紅旗”。為傳遞這種創先爭優精神,在分包隊伍間定期開展支架組件安裝質量與進度競賽,激發分包隊伍“比、學、趕、超”氛圍,持續優化整體工藝,促進優質分包商沉淀。項目用工高峰期需近2000名勞務人員,各方管理人員聯合辦公,推進考勤監督、工資代發、糾紛預控、普法教育等工作,充分保障農民工權益,開工以來“零上訪、零仲裁”。 “國慶節即將來臨,我們嚴格按照履約示范工作要求推進項目建設,希望以建設者的方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說。“按照當前的進度,我們有信心實現年底竣工,2026年初并網發電的既定目標。”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