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不僅是一座營地,更是國家重點新能源項目肅南皇城抽水蓄能電站的‘神經中樞’,是建設者的溫暖家園,更是鑲嵌在祁連山腳下的綠色文旅新名片!”——肅南皇城抽水蓄能建設管理營地項目負責人李相這樣說道。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鎮,地處G569國道與西營河之間,一片充滿活力的建設圖景正徐徐展開。這里,肅南皇城抽水蓄能建設管理營地項目拔地而起,作為未來巨型抽水蓄能電站的“大本營”,正以456天軍令狀式的工期,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下全速推進。它不僅是抽水蓄能電站電站建設的堅強后盾,更將在竣工后蝶變為格桑花掩映的文旅新地標,奏響河西走廊創新、協調、綠色的建設強音。 黃金節點:絲路要沖崛起“微型綠城” 項目東望武威,西接山丹馬場,南通青海,北鄰金昌永昌,距張掖市260公里,占據河西走廊生態與交通的黃金節點,是中國水電十五局承建的首個抽水蓄能營地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后,綜合辦公樓、輔助辦公樓、活動中心、沉浸式體驗館、各類公寓、恒溫倉庫等12棟建筑將在這里星羅棋布,一個功能完備的“微型城市”即將成型,也將為中國水電十五局在戰新業務領域“開疆拓土”打下基礎。 肅南營地項目絕非簡單的工棚集合。其核心使命是服務于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大軍——提供高品質的辦公與生活空間。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后,它將成為探索祁連秘境游客的舒適驛站,實現從“建設營”到“文旅營”的完美蝶變。項目整體巧妙提煉肅南裕固族獨特的建筑符號與象征電站力量的現代工業元素有機融合。這不僅是對項目所在地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打造了一個生態友好、智慧便捷、洋溢人文關懷的高品質生活辦公園區,使之成為祁連山腳下一顆閃耀的創新、協調、綠色明珠。 與天爭時:搶抓稍縱即逝的窗口期 456天!這是肅南抽水蓄能建設管理營地項目交付的“軍令狀”。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緊迫的工期,中國電建的建設鐵軍以智慧和汗水,在山腳下書寫著挑戰極限的傳奇。 “456天聽起來不短,但扣除近120天的漫長冬休期,再刨開3到6月的沙塵暴、7到9月的集中暴雨,真正能讓我們甩開膀子干的‘黃金時間’屈指可數!”項目總工程師張震在現場施工圖紙上重重一點,語氣凝重。 項目部的電建鐵軍們并沒有被這種困難壓倒,他們創新性地引入“流水段均衡流水施工”工藝,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施工空間,科學組織平行施工和土建、裝飾、機電等之間的立體交叉作業,各個施工工序像精密的齒輪一樣緊緊咬合。 “我們要求一次成優,杜絕返工。在祁連山,返工就意味著時間不可挽回的流逝”。項目班子成員李宇超的話道出了質量管控的極端重要性。 “協調交響”:奏響數十專業的和諧樂章 項目雖不大,卻五臟俱全:綜合辦公樓、職工餐廳、沉浸式體驗館、恒溫倉庫、消防車庫……18棟建筑功能各異,涉及土建、鋼結構、機電安裝、智能化、消防、裝飾裝修等數十個專業領域。 “這就像指揮一個大型交響樂團,每個聲部都不能出錯,更不能搶拍?!表椖控撠熑死钕啻蛄藗€形象的比喻。 面對施工現場工期緊、交叉作業多,項目部的應對之策是“協同作戰,設計先行”。 一套高效嚴密的統籌管理體系迅速建立起來。每周的設計圖紙聯合會審成了雷打不動的“必修課”。土建、安裝、裝修等各專業負責人齊聚一堂,拿著放大鏡“找茬”—這里管線會不會打架?那個預留洞位置是否精準?復雜結構的施工難點如何攻克?問題在現場提前暴露,最優解決方案在爭論中達成共識。 自力更生:青山綠水間澆筑“質量長城” 肅南皇城抽水蓄能建設管理營地項目距離最近的武威市也有45公里的距離,商品混凝土的供應變成了項目建設的最大難題。 經過仔細研判并報公司審批,項目做出了一個關鍵決定:自建拌合站,把混凝土的“生命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在2260米的高海拔、巨大的晝夜溫差和冬季嚴寒環境下,如何確?;炷临|量穩定可靠,成為了工程建設前面的一頭“攔路虎”。 “每一車砂石骨料、每一袋水泥、每一滴拌合用水都經過嚴格檢驗,不合格品堅決拒之門外”項目質量負責人這樣說道 夜晚,項目部實驗室燈火通明,技術人員根據實際材料和氣候條件,反復試驗優化配合比,尋找強度、耐久性與施工性能的最佳平衡點。拌合時間精確到秒,投料順序一絲不茍,生產數據實時監控。 “零下20度澆筑,我們給砂石料‘蓋被子’預熱,給攪拌機‘穿棉衣’,出料溫度必須達標!”拌合站管理人員道出了冬季施工的艱辛與細致。 同時為了工程質量,拌合站所有操作員、質檢員都經過嚴格培訓和考核,責任落實到人,確保每一方出自肅南營地項目的混凝土,都經得起祁連風雪的考驗和時間的沖刷。 創新破局:為高寒建筑披上“科技暖甲” EPS/XPS板在嚴寒下易脆裂,吸水后保溫性能驟降;巖棉雖耐高溫防火,卻怕濕怕凍融,在強風沙和反復凍融循環下極易粉化脫落,留下安全隱患和能耗黑洞。分層施工不僅效率低、造價高,難以避免的“熱橋”更讓寶貴的室內熱量悄悄流失。項目總工程師張震面對項目保溫工程發起了愁,項目建設地冬季寒冷而漫長,冬休占據120天左右,傳統的保溫方式在這里“水土不服”。 項目技術團隊面對困難迎難而上,決心研發一種能“魚與熊掌兼得”的新技術。 既要卓越的保溫性能,又要超強的耐候性抵御風沙嚴寒凍融;既要保證建筑安全,又要簡化施工、降低成本。新型保溫技術被一次次調整優化。工地上,模擬極端環境的測試樣塊經歷著嚴苛的“千錘百煉”。他們摒棄傳統的“夾心餅干”式分層做法,探索結構層與保溫層的一體化成型工藝,力求消除熱橋,縮短工期。 最終,經過項目技術團隊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高寒山區外墻結構保溫一體化技術”,新技術不僅減少了分層施工工序,降低建筑運行階段的能耗費用和維護成本,提高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經濟效益。還可以大幅降低建筑的采暖、制冷能耗,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這不僅是為了肅南營地本身,我們希望通過這項研究,為祁連山區、為所有高寒、嚴寒、風沙大的地區,找到一種更可靠、更經濟、更綠色的建筑保溫解決方案。讓建筑更節能,讓居住更舒適,讓環境更友好。這是我們‘綠色匠心’的追求?!表椖靠偣こ處煆堈鹉抗鈭远ǖ恼f道。 祁連山的晴空與繁星,見證著中國電建的建設者們以智慧和勇氣挑戰極限,以創新和匠心澆筑未來。肅南皇城抽水蓄能建設管理營地,這座崛起的“智慧磐石”與“綠色標桿”,不僅是抽水蓄能電站的堅實基座,其凝結的攻堅經驗與綠色科技,必將為公司后續高寒地區工程建設點亮一盞璀璨明燈。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