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1日,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施工D2標TBM(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正式始發。這一里程碑事件的達成,不僅標志著該工程建設邁入全新階段,更為破解區域水資源調配難題注入了強勁動能。 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核心樞紐,環北部灣廣西地區經濟發展態勢迅猛。然而,長期以來,現有水資源承載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顯。南寧、北海、欽州、玉林等重點城市的城鄉生活及工業用水需求持續增長,現有水源保障體系已難以滿足未來發展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作為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和西部陸海新通道保障性工程,肩負著優化區域水網布局、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大使命,戰略意義極為深遠。 挑戰堪稱“世界級”,TBM技術彰顯硬核實力 此次即將始發的環北廣西施工D2標TBM2段全長8.74千米,施工難度堪稱“世界級”。隧洞獨頭掘進距離長達8千米以上,在如此長距離的掘進過程中,通風、排水、物料運輸等環節的壓力劇增。而且,該隧洞需穿越多條富水斷裂帶,這些斷裂帶猶如隱藏的“水囊”,一旦掘進過程中觸及,極易引發大規模突泥涌水,瞬間的沖擊力可能摧毀掘進設備,甚至導致隧道被淹。同時,高地溫段的溫度最高可達40攝氏度以上,不僅會影響施工人員的工作狀態和身體健康,還會對TBM設備的性能產生不利影響,加速設備零部件的磨損和老化。此外,隧洞還可能遇到堅硬巖塊與軟弱夾層交替出現的情況,導致TBM掘進載荷急劇變化,極易引發卡機及設備受困等風險,給施工帶來極大阻礙。 為攻克這些“攔路虎”,水電五局提前謀劃、精心籌備,引入先進的TBM技術,并在施工中積極創新創效。該設備由中鐵裝備結合項目地質特點量身定制,對物料運輸系統、制冷系統等關鍵部件進行強化升級。該臺TBM為水電五局首臺自主擁有的雙護盾TBM,設計直徑4630毫米,總長約400米,整機功率3398.5千瓦,總重約1000噸 ,開挖直徑4.63米,配備“智能導向”“超前地質預報”等先進功能,憑借自動化程度高、施工精度高、環境影響小等優勢,可高效攻克項目“復雜地質”“高埋深”“高強度巖層”等施工難題,具備快速掘進、及時支護、在線監測等功能,能適應復雜地質環境。在創新方面,采用高效連續皮帶機出渣,相比傳統的有軌運輸方式,出渣效率提升了30%以上,大幅減少了出渣環節對掘進進度的影響。制冷系統采用雙級壓縮制冷技術,制冷量較常規系統提高50%,能有效將高地溫段的作業環境溫度控制在28攝氏度以下,保障施工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設備的穩定運行。 全方位籌備筑牢基礎,管理創新保障高效推進 自項目啟動以來,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施工D2標項目經理部秉持高標準建設、嚴要求管理的理念,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并在管理上積極創新。施工前期,項目部組織專業技術團隊深入開展地質勘察與分析,運用三維地質建模技術,構建了高精度的地質模型,為科學制定施工方案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持。 對TBM設備進行精細化調試與維護,建立了“日檢查、周保養、月大修”的設備管理機制,確保其以最佳狀態投入施工。同時,開展多輪施工人員專項培訓,采用“理論+實操+模擬演練”的培訓模式,結合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施工場景,讓施工人員提前熟悉各類突發情況的應對流程,全面提升團隊專業技能與協作水平,從技術、設備、人力等多個維度為工程建設筑牢根基。憑借TBM的高效作業能力,環北廣西施工D2標段隧洞施工將全面提速,預計每月掘進速度可達常規鉆爆法的2-3倍,為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早日竣工奠定堅實基礎。 賦能區域可持續發展,譜寫水利工程新篇章 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以郁江為核心水源,主要通過6條輸水干線,連通廣西12條河流和15座水庫,形成內連外調、區域互濟的水網格局,向南寧、北海、欽州、玉林等重點城市的城鄉生活和工業供水,并為改善農業灌溉和水生態環境創造條件。該工程是廣西迄今投資最高、線路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可為近1400萬人提供穩定可靠的供水,可恢復改善130萬畝灌溉面積,新增超20萬噸糧食產能,助推鄉村振興。同時,在生態效益方面,工程可退還南流江、欽江等主要河流生態環境用水量1.54億立方米,退減北海等地下水開采量1.99億立方米,大力改善河湖和城鄉生態環境。對于推動環北部灣廣西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隨著TBM的轟鳴聲響起,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將迎來新一輪高潮。水電五局將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揚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在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進工程建設,力爭早日實現竣工通水,為區域發展貢獻水利力量,書寫新時代水利工程建設的精彩篇章。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