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30日,人民網刊發文章《中企承建項目刷新沙特大型光伏項目建設速度》,聚焦沙特REPDO4-AHK光伏項目成功達成倒送電關鍵節點。這個位于沙特阿拉伯圣城麥地那西部沙漠區域的光伏項目,裝機容量達1100兆瓦,是中國電建繼多個大型光伏工程之后在沙特實施的又一吉瓦級新能源總承包項目,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沙特“2030愿景”重要合作成果之一。 當地時間7月28日17時,項目成功完成110千伏升壓站6條回路一次性倒送電操作,僅歷時十四個多月,刷新了沙特大型新能源項目建設速度新紀錄。為保證這座肩負著清潔能源輸送重任的升壓站按時送電,一支來自水電十局的安裝和調試團隊,戰高溫、克時短,與時間和極端天氣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賽跑,成功點亮“熱土”上的綠色之光。 戰高溫:重構日夜法則 “把遮陽布再拉低點,別讓太陽直曬到電纜。”清晨6點的沙漠中,氣溫已過30℃,空氣里彌漫著灼人的氣息,遠處的光伏板陣列反射著刺眼的光,像一片藍黑色的海洋。設備現場安裝負責人戴著安全帽、墨鏡,穿著長袖長褲、勞保鞋,開啟了新一天的工作。 麥地那地區的夏季,是“熱情”而嚴酷的考驗,4月到10月,最高氣溫可達48℃,平均氣溫均在40℃以上,走在戶外仿佛會被空氣灼傷。正午時分,滾燙的金屬構件能燙紅人的皮膚,磕個雞蛋上去都能烤熟,機器設備故障頻出,常規作業節奏被徹底打亂。 為順利推進110千伏升壓站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工作,項目部顛覆傳統作息,采用“白+黑”精密輪換模式,將一天劃分為五個時段,早晨6時至9時及晚間19時至22時主攻戶外設備安裝及調試工作,最炎熱的12時至15時休息,上午9時至11時及下午15時至18時則轉戰室內進行精細作業。 項目還組建晚22時至次日凌晨6時的夜間行動組,在灼熱稍退的夜晚,成為與時間賽跑的“夜行者”,將強力照明下的沙漠變為夜間工場,全速推進戶外安裝作業。 休息時間,施工員小王跟著楊工走進最近的一處休息室,摘下安全帽扇了扇,年輕的臉被曬得黝黑,唯有安全帽帶勒出的兩道印子透著淺色。他開了瓶項目部準備的電解質飲料,走到空調前一邊吹風一邊猛灌了幾口,發出了舒服的慨嘆:“又解渴又補充能量”。 活動板房內,空調和風扇呼呼地吹著,制冰機不停運作,飲水機旁擺放著各種電解質飲料、礦泉水等。烈日灼烤下,施工現場臨建營地的這6處休息點堪比沙漠中的“綠洲”。建設人員能隨時休息充電,沙特員工們也能在涼爽的環境中,安心完成每天五次的祈禱。 為做好高溫下的“人文關懷”,項目工會還開展了“送清涼,防暑保安康”活動,送上多種水果、飲料、礦泉水等解暑食品,并積極宣傳防暑降溫知識,提高職工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 項目設立了現場醫療點24小時待命,配備專業中暑急救設備、各類防暑藥品以及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每日開工前,進行強制性的“高溫生理適應訓練”,循序漸進適應高溫環境,將工人的健康放在首位。 這些措施是項目安全運行的隱形基石,在連續高溫作戰下,實現了無重大人身傷害事故。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電建團隊高度重視安全管理,累計實現超過500萬安全工時無重大人身傷害事故,并榮獲英國安全理事會頒發的“國際安全獎”優異獎,獲得業主及屬地政府和監管機構的高度認可。 爭時段:沖破時間枷鎖 2025年1月15日,升壓站安裝正式開工。項目部要在7個月內完成項目110千伏升壓站內部設備,以及SEC變電站接口室的所有設備的安裝工作,其中包括6臺重達192.8噸的主變壓器。 項目現場自然環境惡劣,溫度隨著季節更替節節攀升,沙塵暴也常常肆虐,施工進度屢屢被阻;由于地處沙漠內,項目周邊施工資源匱乏,設備到貨周期長;同時,還需兼顧當地文化差異,為沙特員工合理調整作息時間。 時間緊、任務重,高標準高質量實現節點目標,對十局團隊來說是一場艱苦的戰斗。項目部提前部署,確保設備按期到貨;組建完善管理機構,選派技術過硬的工程師,對操作層實行穿透性管理;完善工期控制和計劃控制體系,安排周、日作業計劃例會,發現問題及時糾偏;提前有針對性地做好齋月和夏季施工應對,層層保障確保安裝進度。 設備安裝的負責人楊工,以身作則,每天都沖在搶工一線。他總是最早到施工現場,隨身帶著些小工具和防曬霜,在開工前梳理當天任務,工人們作業時,他堅守現場,用“火眼金睛”關注著各項工序,發現問題立即要求返工,有時還手把手給工人們演示,他常說:“要搶工,更要質量達標,電站要運行很多年,我們要為以后負責。” 連續幾月的高溫與暴曬,不僅讓他黑了幾個度,更讓他臉和手臂變得粗糙脫皮,冒出了一片片泛紅的曬斑,時不時會有陣陣刺痛感。在他的帶領下,項目團隊于4月4日,完成6臺主變壓器安裝,5月27日,完成所有電纜敷設;6月29日,完成所有安裝任務。 3月1日,沙特R4光伏項目升壓站調試工作正式啟動,電氣調試負責人何工帶領團隊,克服文化差異、高溫酷暑、風沙等不利因素,合理調配人力和設備,嚴格遵循IEC及SEC技術規范和安全標準,拿下了這一場勝利。 7月的一個夜晚,晴朗的夜空被沙塵暴覆蓋,狂風裹挾著沙子迷得人睜不開眼,沙粒打在設備外殼上噼啪作響。此時正值主變壓器等核心設備調試的關鍵階段,時間分秒必爭,而一旦沙塵進入設備內容,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情況緊急,何工一邊指揮人關閉設備,一邊佩戴防護眼鏡和N95口罩,帶著團隊往外沖,與工人們一起保護設備:“快!蓋上防沙布,用膠帶封死!”沙子鉆進領口和袖口,每個人都成了“土人”,但沒人顧得上拍打,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精密設備的絕緣間隙只有幾毫米,一粒沙子就可能導致送電故障。 保護好設備后,他帶領大家到室內躲避風沙,并時刻關注風速指標及設備防護情況。等風沙退去,他帶著團隊重返現場,撤去防沙布,仔細清洗設備表面浮塵并迅速開展調試工作。他將團隊分成幾個小組輪流調試,自己則一直堅守現場,時刻關注著調試數據與曲線,熬紅了眼睛,連續奮戰16小時后,曙光出現時,核心設備轟鳴啟動,為后續一次性受電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新綠:滋養能源希望 這座克服萬難建成的升壓站,猶如一條強勁的綠色動脈,將1600多公頃的光伏矩陣每年生產的31億度清潔電力,高效升壓、穩定接入沙特國家電網,源源不斷地供給圣城麥地那75萬戶居民使用,創造經濟效益5.27億美元。 項目每年減少310萬噸二氧化碳和9.3萬噸二氧化硫的排放,幫助沙特構建低碳環保的經濟體系,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能源結構多樣化,為該國“2030愿景”能源轉型戰略注入強勁動能。 項目建設高峰期,直接創造上百個本地就業崗位,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一名28歲的沙特青年員工,在項目開工后應聘成為焊工,每月都能拿到一筆穩定而可觀的收入,全家生活水平都有了提升,還給家里換了新空調,他說:“家里空調終于能換新的,現在又建了電站,我們用得上便宜的清潔電,空調可以開整天了!” 而更深遠的影響,則是為沙特未來能源產業自主發展埋下的種子。項目建設期間,雇用沙特籍高級管理人員,向在校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招聘本地工人,并實施系統性技能培訓,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掌握光伏電站建設核心技術的本土工人與工程師。 本地青年工程師默罕默德就是其中一員,進入項目后,他白天跟著中國師傅跑現場,學習設備安裝與調試技術,晚上參加集中培訓,系統性學習中國的光伏建設經驗。短短幾月他便飛速成長起來,不僅精通了先進的技術,更主動承擔起溝通橋梁的角色,將中方嚴謹的工藝標準轉化為本地團隊高效執行的動力。 倒送電圓滿成功時,他動情地說:“中國師傅教會我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對卓越的追求,這團‘沙漠之火’,有我們共同的溫度!” 沙漠之上,這座用中國智慧、汗水與誠意澆筑的光伏升壓站巍然矗立。它早已超越了工程本身的意義,是“中國速度”與“中國質量”在茫茫大漠中的閃亮勛章,是中沙兩國共繪綠色能源藍圖的生動見證。在這片受陽光青睞的土地上,綠色的希望正在生長。 |
|||||
【打印】
【關閉】
|
|||||
|